合浦123网(hepu123.com) -合浦城市生活门户网站

搜索

[百味人生] 美学心得(第二百八十一集) 罗国正

[复制链接]
zhwcl888 发表于 2025-9-2 15: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美学心得(第二百八十一集)
罗国正
20258
3306、对徐复观的形而中学、人生、人性、人格、艺术的思想观点研究和我的思考
罗国正
20257月于广州)
早期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高级幕僚,五十岁后是个教授、哲学家、美学家、“新儒学”代表人物,被称为第二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的徐复观,其人生有这么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的阅历、学问、感悟,自然对世界、对文化有着深邃的想法。他一生留下的著作接近800万字。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他的主要观点。先介绍他的简历:
徐复观(19021982)出生于湖北浠水县一个山乡。他出身在一个靠种地勉强可以糊口的中农家庭,他父亲是教书先生,母亲坚持下地干活,兄弟三个只他一人能读书。他从小读书聪明,却反感“读书做官”。他父亲没有考上秀才,但是个官迷。他父母常哄他认真读书,希望他将来做官,这总引起他莫名其妙地反感。1923年他毕业于武昌第一师范;1925年投考湖北省立武昌国学馆;1930年赴日本留学,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因“九一八”事变,退学回国参战,先后参加娘子关战役和武汉保卫战。自1932年始,在军、政界任职。1943年任国民党军令部派驻延安联络参谋,他当驻延安联络参谋(少将军衔)这职务,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一次可以领取到半年出差费,分一半给妻子,让她带着孩子先回鄂西建始暂住,让妻子和孩子们等他从延安回来再一起回老家浠水种田,以还他少年时不愿做官的心愿。当时的何总长觉得他是个人才,推荐给蒋介石。蒋器重他的才华,得知他家庭条件艰苦,送给他三千元,希望他不要离开重庆,他才留下来,并在蒋侍从室工作。他曾多次向高层进言,希望能把国民党改造成代表工农利益的政党。当时蒋介石也表示赞成而不肯下决心,因为面对现实问题更多,力不能从。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他往勉仁书院拜谒熊十力为师,感悟其师“亡国者,常先亡其文化”的警世之言,潜心研读中国文化典籍,选择中国思想史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他对抗战期间和抗战以后的国民党政府和军队有较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国民党早就变成传统知识分子所集结的一个在社会不生根的党,“这在与中共斗争中,绝对不是中共的敌手”。1949年他脱离政界,历任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香港新亚研究所教授。他在熊十力先生开导下和结合自身的经验中,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国的理念,首先提出了“形而中学”的概念,并展开了论述。他还对老庄之学,讲述了美学方面的见解。他成为了当时港台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在海外也影响较大。出版有《徐复观全集》,共二十六册。
下面介绍他的主要思想观点:
1徐复观参照《易传•系辞上》里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观点,提出“形而中学”的思想,认为人是介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心又位于人体之中。将道家哲学在儒家语境中,由形而上学的理论思辨走向具体生命体验,以求接地气地落实。
2通过强调“心”,引入主体性视觉。心兼有精神性与具身性,兼有心灵、精神、思想活动器官三种状态,发挥着感知、实践等功能,同时“心”相对现实,有其内在的超越性一面,对社会、对艺术,也能采取顺承和反省两个方向等等。
3徐复观认为:孔子对忧患是加以救济;庄子对忧患是求得解脱。儒家主张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个人修身与他人、社会紧密地联系。庄子的“成己”,是让自身摆脱世俗,进入“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共生”的状态。孔子的“成己”,以责任心与感发之心之间实现生命状态的转换,是一种道德性的。庄子的“成己”是纯自由状态的、艺术精神的。
4徐复观认为:摆脱了个人的私欲,并非必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也可能成为追求极端自由的个人主义,或演变为遁入空门、避世隐居的消极态度等。从“德艺双馨”的范式来看,要求艺术家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怀,在创作中有超然物表,遗世独立的意念。
5“中庸的思想脉络,是由上向下落的脉络,是由‘天命之谓性’,落在‘修道之谓教’的上面,所以上篇是在‘忠恕’、在‘庸言’、‘庸行’上立足,而不是在‘天命’上立足;下篇是在‘博学’、‘审问’、‘情思’、‘明辨’、‘笃行’上立足,是在‘人一能之己百之……’上立足,而不是在‘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上立足,……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从天道、天命一步一步向下落,落在具体的人的生命、行为之上。”
6“道德必在群众显见,不能形成群体,遂极至于不承认道德存在的权利”。这便是今日纯经验个人主题所发生的问题。从纯超越的观点去认定道,道便不能对内在于每一个人生命之中成就个体的价值。结果,群体和某种较高的价值,皆成为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而空洞的名词;再由少数人掌握住此类名词以君临恣睢于万人之上,中世纪的宗教,固然如此……从纯文化理念的观点来说,中国内在而起来超越性的道德性的文化,将个体价值与群体要求融合在一起,实际为人类提供了此一道路。在此一内在而超越的文化中,一个人的生理与理性合为一体,流到外面的作用上去,个体与群体同时得到和谐。”

……。
牧羊基因.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zhwcl888 发表于 2025-9-2 15: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7、“中庸之所谓‘中和’,即指的是这种内在与超越合一的‘性’,及由此‘性’所发生的成己、成物的和谐作用。内在所以成己,超越所以成物,内在与超越非二物,即成己与成物非二事,则二者自然得到和谐。由此而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乃有其真实的内容与其确实地条贯,而不是浮言泛语。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这是《中庸》承前启后的第一贡献。”

8、“到孟子才明确指出道德之根源乃是人的心。‘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这句话,是中国文化在长期摸索中的结论。这不是逻辑推理而推出的结论,而是‘内在经验的陈述’。……以后,程明道、陆象山、王阳明等都从这一路发展下来的。”

9、“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性,可以说是‘心的文化’”,“中国文化认为人生价值的根源即在‘人的自己的心’。”“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性,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10、心的作用表现出来的人生价值,主要表现于道德、艺术、宗教、认识等活动中,由此开出相应的文化类型,并决定相应的文化特征。

11、“中国哲学思想是以人性论为主干的”,“中国正统的人性论,实由他(孔子)奠定基础。”“由孔子对仁的开辟,不仅奠定了尔后正统的人性论方向,并且也由此而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孟子所说的善即善心,则心之善。”

12、“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性格,要求人去‘体道’,是以道之下的人,去合在人之上的道。”庄子的“道”继承了老子的“道”,却更侧重“体道”与道合一,将“道”内化为人格境界。老子的“道”重在本体论与宇宙论,而庄子重在将“道”内化为心灵、人生境界,以“虚静”本性来将此实现。

13、“孔子开辟了内在的人格世界……所谓内在的人格世界就是人在生命就当中所开辟出来的,那个世界在人生命当中内在的世界是不能以客观世界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以限制的。因为客观世界是量的,一个世界是平面的世界,而人格内在的世界就是质的世界是层层向上的立体世界。”“所谓人格修养,是意识地以某种思想转化、提升一个人的生命,使抽象的思想形成具体的人格。”“人格的超升,必通过个人私利、私智的克服。”“人格的完成,同时必须人权的树立。”

14、“在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为技巧的根本,有无这种根本。即是士画与匠画的大分水岭之所在。”

15、文艺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产物和组成部分,更是集中的代表,又批判和回避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统治话语。

16、孔子对音乐的重视,既建立在《周礼》乐教基础上,又灌注了自身的创见和发明。以“尽善尽美”,要求美与善的统一。音乐不仅助于人的教育、培养,还有利于政治理想的实现,是道德与艺术的统一。

17、庄子的“道”本质上是最高的艺术精神。庄子通过“心斋”、“坐忘”等修养功夫,达到“人与道合”、“以人合天”的最高境界,求得精神的无限自由和解放,建立精神自由的王国。庄子的“游”是一种对主体心境的要求,包含着超功利性,即“无为”的意涵,故能”不知所求”、“不知所在”,除却当下所得的快感、满足外,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是超越现实和自我的“神游”向往,亦是审美过程。

18、艺术是人类精神自由的体现,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精神解放和自由的一种方式。它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束缚,使人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体验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19、强调人生与艺术的融合,艺术是人生的反映和表达,同时能影响和塑造人生。艺术作品是人类心灵和精神观念的呈现,艺术精神首先体现为艺术家的存在,才有形象的自由创造,而这正是艺术美学精神根源之所在。

20、“西方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常指的是带有贵族气味、特别注重形式之美的这一系列,与庄子的纯素的人生、纯素的美,不相吻合。”“尤其是庄子的本意只着眼到人生,而根本无心于艺术。他对艺术精神主体的把握及其在这方面的了解、成就,乃直接由人格中流出。吸此一精神之流的大文学家、大绘画家,其作品也是直接由其人格中所流出,并即以之陶冶其人生。”

21、“庄子与孔子一样,依然是为人生而艺术。因为开解出的是两种人生,故在为人生而艺术上,也表现为两种态。因此,可以说,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

22、忘记自身的文化传统,就如不知身份的流浪汉,找不到生命的立足处。

23、中国文化“实有道德、艺术的两大擎天之柱”。

24、艺术的根源不在形而上的抽象或具象,“而在于从艺术家的艺术心灵中流露出来的对第三者——自然、社会、历史的状态”。绝对排斥或宰制第三者所流露的心灵状态,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灵状态。

25、以人具体生命的“心、性”来挖掘艺术价值之根源,进而为现代化的病患开出一剂药方。

………

《易传•系辞上》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话就是人处在中的位置观察、思考得出的结论。徐复观的贡献在于首先提出了“形而中学”的概念,并展开他的相关见解的论述。徐复观以“形而中学”为思维起点,按照他所理解的儒家思想、路线,先分出天道、人道、器物上中下三个层次(有的学者认为“中”还可分为人和卦)。天道与器物之间是以人道中的人心来中和,通过人心达到成己成物。他认为心又位于人体之中,所以说“形而中者谓之心”。这样,他就将道家的理念在儒家的语境中,将形而上学的思辨向着接地气、更为具体的生命体验中联系起来。心兼有精神性与具身性,是心灵状态、精神状态,也是思维活动的器官,发挥着感知、感情、创造、实践等功能,还有对现实现出内在超越性的一面。徐复观将“心”作为主体核心,自然体现出人对现实有顺承性、反省性、超越性和结合实践性。这四性已在徐复观的为人生而艺术的表述中。

人活在天地人物我五者之间。当代人的生存困境,首先是物化、工具化、功利化,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己。个体成为片面的人的难题之中,失去了信仰、道德,理性贫弱化。须把理想境界与现实人生统一起来,把形而上与形而下在主体上贯通,形成向上、向善、向真、向美的精神状态。需努力向着德、智、体、美、勤,或身、心、性、情、理、才等方面奋发图强,或在德、识、才、学、体、勤、绩……上全面发展。道是人之共由,德是我之自得。徐复观认为,摆脱个人的私欲,并非必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也可能成为追求极端自由的个人主义,或演变为遁入空门、避世隐居的消极态度等。他还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从天道、天命一步一步向下落,落在具体的人的生命、行为之上。”在徐复观的理解里,孔子的“成己”,是以责任心与感发之心之间实现生命状态的转换,是一种道德性的。儒家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个人修身与他人、社会紧密地联系。而庄子的“成己”,是让自身摆脱世俗,进入“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生”的状态,“成己是纯自由状态的、艺术精神的。”

徐复观主张:“道德必在群众显见,不能形成群体遂极至于不承认道德存在的权利。”“一个人的生理与理性合为一体,流到外面的作用上去,个体与群体同时得到和谐。”“‘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乃有其真实的内容与确实地条贯,而不是浮言泛语。”“到孟子才明确指出道德之根源乃是人的心。‘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这句话,是中国文化在长期摸索中的结论。”徐复观认为,心的作用表现出来的人生价值,主要表现于道德、艺术、宗教、认识等活动中,由此开出相应的文化类型,并决定相应的文化特征。徐复观认为:“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性格,要求人去‘体道’,是以在道之下的人,去合在人之上的道。”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更侧重“体道”,将“道”内化为人格境界。老子的“道”,重在本体论和宇宙论,庄子重在将“道”内化为心灵的、人生的境界。孔子与庄子一样,依然是为人生而艺术,但开解出两种人生,在为人生而艺术上,表现出两种形态。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